对园林植物引种及科研工作几点意见

许霖庆(香港中港生物技术中心)

[返回]

 

  首先,感谢广东省园林学会盛情邀请我参加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并要我在园林科技论坛发言,由于来时

没有发言的准备,只能即席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请不啬赐教。

  感谢你们!故乡的园林同行们。

  我是广东人,小学初中在开平,高中在广州市一中,大学在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念书。1960年到北京中国科学院,1975年到香港工作至今。离开广东在外地工作已有46多年了。回想起来,1945年由开平到广州,那时日本刚投降,广州市容很差,谈不上绿化,印象中比较深的是惠福路的榕荫满街,但直到解放前,没有什么改善。解放后,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进,可惜“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园林绿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共和国又逢春天,20多年来,广东的园林绿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成绩骄人;1983年广东省政府号召绿化南粤,成果显著,广州街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城”;2001年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南粤大地,已改变了荒山野岭,童山濯濯的状况,城市园林化进展神速,如深圳由一个边陲渔村成了国际著名都市,2000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深圳、中山、惠州、佛山、珠海、茂名、江门、肇庆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占了国家级园林城市中较大的比例。成绩得来不易,是几代省市领导和全省园林园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看到了故乡的进步,使我这年迈的植物科学工作者十分感动,记得在中大毕业前夕,曾在珠江边默默许过愿:“毕业后要为祖国的绿化服务,希望在珠江两岸镶上绿色林带”。40多年过去了,愿望没有实现,由故乡的同行们完成了。我向你们致敬和致谢!你们为老广子孙后代办了件大好事,在祖国南方大地上谱写了一篇有国际水平的“立体绿色论文”!

**“引进”不是“代销”**

  广东,祖国南大门,是引种国外园林植物的门户,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许多优良的新品种经广东分发全国各地。每年春节花市,其他花卉节日活动,进口的花卉,数以亿元。我觉得在引种过程中,不应只做推销员,应该把国外优良品种为育种材料,通过驯化、培育、改良,成为自己的新品种,大量生产,再出口。在这方面有些单位已做出好成绩,如比利时杜鹃,进口每盆要卖到250~300元,江苏、福建等地经驯化改良,每年超过200万盆,把价格降低80~90%,远销国内和香港等地,到2001年并远销欧洲,这说明谁抓住新品种和提高栽培技术、质量,谁便可以占领市场。我们再也不能做低产值的原材料供应者,外国商人的义务推销员。

**“正名”和“协调规划”**

  内地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便是羊群心理的“一窝蜂”现象:看到某一个品种在市场上畅销便大家一拥而上,盲目进口,结果市场很快饱和,滞销、亏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但花去大量外汇,而且在低水平上运作,无法扩大业务。

   另外,目前一些商人,为了推销园艺产品,对一些园艺植物和花卉,胡乱改名,哗众取宠;看“倒挂金钟”叫做“天山红花”;“白鹤”叫“一帆风顺”;等等,造成了一物多名,一名多物的混乱现象,再不加以整顿,以讹传讹,将不可收拾。

  希望园林学会、花会协会、植物学会等发挥作用,做些调查研究的协调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或办法使,(1)各园林、园艺单位有所分工,走专业化道路,避免小而全,重复引进避免浪费;(2)把当前在园林植物的命名统一起来,结束混乱状态,并订出规章防止今后随便起名状况。
月是故乡圆,南国有香花桂木!

  有人说:“月是外国的圆”,我说:“月是故乡的圆”。又有人说:“品种是外国的好”。我说:“不一定”!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植物资源垂涎三尺,如果不好干吗要千方百计合法或非法地“拿”!?当然,欧、美,日等国家的园艺科学,我们应当学习,好的品种、技术、茶品、器材等应该引进,正为鲁迅先生说的外国好的东西要拿来为我所用,不能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的结果是“落后”!但是也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像贾桂那样奴才相,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中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不少已经发现了,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研究开发规划,没有把这些宝贵的资源变在商品。拿园林植物来说,有些好的行道树,园林植物便是“国产品”而非“舶来品”,如扁桃、水杉等,有不少植物还没有推广如乐昌含笑、海南红豆、金花茶、紫花杜鹃,许多苦苣苔科、樟科,木兰科等有园艺价值的植物有待我们去做引种驯化、栽培技术、选育新品种、大量繁殖、市场推广的研究工作。过去省市园林和植物工作者曾经在资源调查方面做过大量工作;可惜因为经费,科研政策存在问题,许多工作只停在出论文报告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下的做育种和选优大量繁殖工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稀少的很,难道我们能够容忍长期做外国品种的推销员,让外国我把我们的资源作为选种材料,育成了新品种后推销到国内来,赚走我们的外汇,赚走我们科学家的民族自尊心么?1999年,华南植物园主任林有润教授告诉笔者一个故事:一个日本植物学代表团到华南植物园访问,看到温室门外正在开放的金花茶,其中一位团员笑着对林主任说:“过去你们不让我们接近金花茶,现在我们已经用金花茶为原始材料育出了新品种了,你们要不要,我们可以送给你们!”林主任听了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我曾多次谈到这个事例,希望制定科研政策的领导同志能够同样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听到这样事实时,心中的“难受”和“无奈”。加强这方面研究的投入。

**“断奶”不能“一刀切”**

  生物学是研究复杂的物质运动规律,以生物为生产对象的农、林、园艺学的研究需要比物理、化学、工学研究较长的时间和研究周期。不能全部用“短、平、快”去要求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一些需要长时间坚持的研究项目如“培育新品种”工作,更不能一蹴而就。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推出的绿色革命杂水稻,都是经过十多二十年的研究才成功的。这么长时间的研究项目,就是靠政府的远见和从人力和经费上支持。我在2001年春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代表团访问荷兰。参观过Wageningen农业大学一个研究所,该所是一个综合所,包括了育种、栽培、农业经济等等,连行政人员800人,科研人员占大部分,一年的经费为人民币3亿6千万元,大部分由政府拨给。一些研究项目都是维持了多年的研究,虽然荷兰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规律却是不分国界的。一些基础研究不可能马上赚钱;如果要求所有的农林科研机构或人员要自给自足,等于取消这一类短期不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在利用国内资源育出新品种的工作只能停止;只能长期做国处新品种的推销员,不可能取得科学含量较高、高附加值的成果。希望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断奶”政策,要区别对待,否则,会在世界技术竞争这场不流血的战斗中落败。

**人才是最可贵的科学资产**

  大家都同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财力。目前我国的科学人才不是太多而是不够,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有限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发展我国科学的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有几点需要改进。

 (1)珍惜科学人员的研究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等于自杀,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杀”,在五至六十年代,科学院曾严格规定要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6时间用于研究,目前,科技人员在申请立项,打报告,日常行政工作等等非研究核心业务中花去大量精力和时间,一些资深的科学家花在非业务时间也不少,研究生要见导师还需要预约,成名科学家很多时间花在非研究业务上,这是很大很大的浪费,值得注意改进。

 (2)目前有些研究项目领导部门提出后,由很多单位去投标,有些项目投资额不多:例如只有10万元。最后只一个单位投得,其他单位白费精力。表面上这种办法透明度高很公平、公正,但从全局来说是一种浪费,是否可以改进一下,区别对待,有些项目由上级部门直接安排合适的研究单位,便可以省下许多人力、财力。

 (3)目前国内科技力量和先进国家相比仍感不足,因此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科技力量十分重要,我认为:科学研究工作,执行“老、中、青”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方针,特别在强调干部年青化的今天,发挥年长科学家作用,更为重要,即使一些已退休的科学家,很多人都有这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心愿,而且有丰富的经验,可避免走弯路,因为培养一个成熟的科学家很不容易,“一刀切”掉实在可惜。

  (4)为了调动在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落实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我觉得目前科技人员升级考核过分强调“论文”,使从事生产实际人员很难晋升或得到“高级职称”;希望制定必要政策使在生产第一线,育种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有更好的晋升机会;改变过分侧重论文对生产实践成果不够的作法。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创园人蔡希陶教授,出的论文并不多,也不是洋博士,但这个植物园本身不就是一篇最好的“立体论文”么?

  (5)发展科技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使大家树立在建国初期激情燃烧岁月中大家那股为祖国、为人民而共同奋斗的精神,防止目前“一切向钱看”“弄虚作假”“拉拉扯扯”“搞关系”、“损公肥私”、“走后门要回佣”等等不良风气只袭到科技界来,听说有些项目经费下拨后要回佣百分之十的“管理费”给经费管理部门,如果这是事实,实在有清查改正的必要。

**一点希望一点祝愿**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为国家做点有益的贡献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中去。做一个有用的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廖承志先生在给蒋经国先生一封信中曾引用过一位日本政治家的名言:“谋利当谋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一个淡泊个人名利的科学家才能真正埋头苦干,团结大家去做有利于祖国科学事业的研究,才能做出有利于国家繁荣的成绩,衷心希望大家共勉之。

  最后祝愿广东园林学会今后在团结全省园林工作者为广东、全国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大地园林化”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成绩!祝各位同行同志们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谢谢大家。

 

           


如需获得详细信息,请联系:
深圳仙湖植物园
深圳莲塘仙湖路160,518004
电话: +86-755-25738430
传真: +86-755-25722184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