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全球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赴欧洲考察植物手记

香港 许霖庆教授

[返回]

 

  结束了在荷兰植物考察的行程,笔者独自飞往伦敦继续考察。这是笔者第二次访问英国,上一次是1992年。当时曾初探邱园,但只是惊鸿一瞥,印象不深,深以为憾。这次有机会仔细参观邱园,收获不小。

心仪已久的植物园

  凡是进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 Kew),因为它是世界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心,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收藏和出版了许多植物学文献。40多年前笔者在中山大学念书时,曾在植物分类学教授吴印禅博士和世界茶科研究权威、著名植物分类和生态学家张宏达教授指导下,组织20多位师生,辛勤工作近400个日夜,完成了700万字的《广东植物志》的初稿。那时每天都要查阅邱园从1892年开始出版并延续至今的邱园植物索引(Index Kewensis),它记录了全世界发表的植物新种(要知道过去发表过的中国植物新种,都得去查它)。那时候心中便渴望有机会去访问这个世界驰名的植物分类和经济植物研究中心,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闭关锁国的时期,那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空想。现在有机会去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当然十分欣喜。

惜树如金

  虽然不是假日,可当我们抵达邱园时,大门前的停车场已爆满,只好转到后门停车场,从后门进入邱园。不久,便被一些古木大树所吸引,所有的大树下都有一个大土圈,上面不种草,而是用松软的泥土和碎树皮碎木等铺盖。在一棵古老的榉树下面一个金属台座上的牌子上刻着:由于近几年伦敦地区天旱,土壤板结。为了保护树木,市树木委员会决定将压缩氮气打入树根周围,弄松土壤,并铺上木屑与土壤,改善水分与通气情况……在邱园所见到的大树都有这样一种土圈,给笔者留下深刻的“惜树如金”的印象。欧洲城市到处绿荫丛丛,树木与建筑交相辉映,这一切与一代又一代欧洲人“爱绿护树”密不可分。邱园的绿荫如海,碧草如茵,正印证了这一点。

悲喜交集话“杜鹃王”

  进园不久便来到繁花似锦的“杜鹃谷”。这里种植了700多种杜鹃,大部分从海外引种,其中很多品种来自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些是1850年由园主任虎克爵士由喜马拉雅山带回来的。在七彩花海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一棵大杜鹃花树,这棵杜鹃树高达20米,树干苍老有劲,看上去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站在树下仰望树顶,满树红花绿叶,没有一点老态。笔者访问过国内外许多植物园、公园,跑过不少山头野岭,可还没有见过这样巨大的杜鹃树。仔细看了树下的名牌:原来这是世界著名的“树状杜鹃”(Rhododendrum arboreum),近代植物分类学家称之为紫镜杜鹃花(R.compbellic)。这棵花繁、叶茂、树大的杜鹃是上世纪由亚洲移植到英国的,和产于我国云南腾冲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同属一类。我国的大树杜鹃在1919年首先由英国人傅礼士(G.forrest)发现,当时树高25米,干周长2.6米,树龄280年,是杜鹃王中之王,英文称之为First of first Rhododendron,学名定为R.protistum var.giganteum。可这位英国人竟雇来民工,把这珍贵的杜鹃王锯倒,锯下一个圆盘,运回英国,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陈列!1926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期刊上发表这一新种,引起世界植物学家的注意。然而国内植物学界一直没有再找到大树杜鹃的踪影。直到过了70年,1981年前后我国杜鹃花专家昆明植物所冯国楣教授和他的学生经过多次艰辛努力,三下腾冲,才找到这种杜鹃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其他植物园看到成长为大树的植株。笔者早在文献中看过这样杜鹃的照片,但未见实物,这次在邱园看到了和大树杜鹃相似的树状杜鹃,不禁悲喜交集。喜的是有机会欣赏到如此壮观美丽的杜鹃,悲的是过去我国处于国弱民穷的半殖民地社会,外国人对我国宝贵资源予取予携,不少珍贵的植物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在国内看不到,要到国外才能看到。近20多年来,经济起飞,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了,过去的历史再不会重演,但仍担心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对保护国家资源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从国内兰花等资源不断流失、一些重要植物如金花茶基因库被削减、国内科研经费中分给资源保护部门的部分远远不及搞形式主义活动的多等等事实来看,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愿这种情况能迅速改变。

游人如鲫 学子处处

  邱园给自己定位为科学研究、教育和供市民休息的植物园。在我参观的时候,这三种功能都充分体现出来了。邱园地处泰晤士河畔,常常能碰到全家游园的,更多的是双双年长夫妇和年轻情侣在园中散步。他们坐在草地长椅上或在花丛中或春日太阳下促膝谈心,静静地远望那脉脉流过的泰晤士河,远离都市的繁嚣,宁静地度过一天休闲的日子。更多的游客是由老师领着参观实习的中小学生,他们成群结队,或环站在挂了名牌的植物前,静听老师的讲解,或围坐在各种植物前,静静地写生。每年到这里参观的游客人数达130万人,为了吸引学生来参观学习,邱园对成年人收取入园费7.5英磅(约相当于人民币104元),而16岁以下的青少年则免费。园内各个景点和大部分植物都有很好的说明,在大门入口处有一个相当大的书籍和礼品商店,在这个销售点内,可以找到各种植物和园艺学书籍,此外每年还举办各种科学活动和讲座,吸引上万人参加。所有这些都显示出邱园教育功能的完善。

悠久的历史

  很难在一二天内仔细参观完整个邱园,要把邱园完整的面貌介绍给读者更是个因难的任务。为了避免犯“瞎子摸象”那样片面的错误误导读者,作者在撰写这篇手记前,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查阅了4本关于邱园的专著,并在互联网上仔细阅读了邱园网站的最新资料。笔者如此花功夫去写这篇手记,是因为邱园是世界公认的一流植物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国内植物园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能从中学到一些改进我国植物园工作的经验。

  邱园始建于1759年,再过6年就是它建园250周年纪念。园址在伦敦市郊苏里区(Surrey),园的西面紧靠泰晤士河。邱园原本是英皇乔治三世的皇太后奥格斯汀公主(Augustene)一所私人皇家植物园,起初只有3.6公顷,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扩建成为有120公顷的规模宏大的皇家植物园,加上1965年在距邱园50公里的苏沙斯(Sussex)区开辟了一个240公顷的Wakehurst卫星植物园,主园加卫星园共有360公顷,成为规模巨大的世界级植物园。目前它收集了全世界超过5万种植物,活的树木便有25万棵之多(中科院属下12个植物园总面积达3200公顷,但目前所收集的活植物总数不超过1.5万种),邱园植物标本馆收集了500万份标本(其中包括许多宝贵的模式标本),图书馆藏75万份世界植物图书和文献,与74个国家的306家研究所有联系,收集了全球重要的植物学期刊。2001年在Wakehurst公园内建成了“千禧年种子银行”,收集了全球24000份重要和濒危的种子。邱园内建有26个专业花园:水生花园、树木园、杜鹃园、杜鹃谷、竹园、玫瑰园、石花园、草园、日本风景园、柏园等。邱园内还有与植物学科密切相关的建筑,如标本馆、经济植物博物馆和进行生理、生化、形态研究的实验室。此外邱园还有40座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物:在1848年开放的10层中国古塔;皇族寓所“白宫”;尤其是两座与植物关系密切的古建筑十分著名:一是1844~1848年建成的棕榈屋大温室(Palm House),占地2248平方米,里面种有高大的棕榈和许多热带植物。在十九世纪中叶建造这样大型温室,是当时建筑史上一大创举,150年来一直使用正常,成了邱园地标性建筑物。另一个是温带温室(Temperate House),建于1861~1879年,收集了许多活植物,其中兰花便收集了1700种之多。由于邱园历史悠久,又有漂亮的园景和古建筑,2002年英国政府已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骄人的成就

  邱园为世界植物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除因保存许多活体植物、植物标本、种子和文献而成为植物分类学家、民俗植物研究中心外,在经济植物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大家都知道在人工合成橡胶发明以前,天然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军用和民用物资,在东南亚和南美形成了重要的产业,而橡胶树的发现和引种驯化,都是邱园科学家完成的;疟疾在上世纪上半叶每年夺去热带亚热带地区数以十万计的生命,后来由南美金鸡纳树(Cinchona)中提炼出治疟疾的特效药喹宁(quinine)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在1854~18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二次由邱园引种金鸡纳树幼苗到印度和锡兰大量种植,成为东南亚的重要种植业。
  邱园在它2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坚持由创办植物家坚持的重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不断改进,近二年提出“要把邱园办成为植物多样性研究所的新任务,通过增加对植物和真菌这两类地球生活基石物质的认识和理解,达到能够改进地球环境的目的”。通过几大措施来实现这一任务:1.继续收集全球植物研究材料,这包括活体植物、种子、组织、DNA、图书资料等19类材料的收集工作。2.加强全球性植物系统学、经济及民俗植物学、生物相关性、种质保存和园艺学的科学研究。3.支持在英国及在国外植物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4。继续保持和发展植物园建设,作为窗口向公众宣传邱园。5.加强各种形式教育和培训活动,并提供各种资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训练课程。而且加强与全球同行合作,建立全球性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育工作。
  上面所说的邱园新任务与措施,充分显示了既“创新”又“继承”的辩证结合,而且看到园领导那种立足英国面向全球,保存全球生物多样性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比对我国科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深有感触。比如,“年轻化”便忽略“老、中年结合”,要“创新”便忽视“继承”,要“基因”便忽视“常规”等等,实在有借鉴的必要。
  在2002年邱园年度工作报告中举出了许多成果,其中有一项与我国密切相关,即他们和英美其他植物园合作到我国四川采集了2000种植物,这是值得我国植物园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他们还在葡萄牙中部地区的岩石中发现了1.15亿年前的睡莲化石,说明在白垩纪早期恐龙称霸地球的年代,睡莲便已成为早期的有花植物。这一发现对于显花植物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功自有因由在

  200多年来邱园历久常青,成功自有原因在。笔者仔细阅读了互联网上75页2002年年报,发现邱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而且有强大的财力支持,经费充足。2001~2002年度中共收入32,825,000英磅(约合人民币453,772,800元),支出29,335,000英磅(约合人民币405,527,040元),有4,820万人民币盈余。在年度收入总余额中,英国政府拨款占60%左右,门票及活动收入约占13.4%,而来源于基金、捐款等占26.6%,说明了邱园获政府和民间强大支持。“邱园之友”已发展到5万人,去年除了有135.9万人亲临植物园外,通过互联网访问邱园网站的已达到500万人次。有1000个学生就读园内开设的园艺、植物、考古等各项课程,去年授给14名毕业生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另有14人通过了3年课程考试,获专业文凭。此外全年有6000人参加园举办的各种科学实习项目,有11,000人参加了各种科学讲座。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邱园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更说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历代领导人的素质,他们以植物园为终生事业,敬业乐业,从1841至1999年这148年间,自从英皇委任了著名植物学家威廉.虎克爵士(Sir William Hookev)为邱园主任以来,只换了12任主任,最早的虎克爵士当了25年园主任,他的儿子也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家,继任当了20年主任。以后的园主任都是由皇室任命的植物专家。稳定而高素质的领导层,并有董事会的监督和督促,保证了邱园的业务发展与时代同步,使科研、教育、建园、娱乐大众四业并进,稳坐世界植物园龙头大哥位置。
  我国现代植物起步于二十世纪20年代,解放后有很大的发展。历史远不及邱园悠久,但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领导层变动频频,经费和科技人员不足,业务方向变化很大,许多计划不能持之以恒,不少科研开发成果只停留于论文阶段,十分可惜。这样如何能做好百年大计之种质保存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呢?英国从90年代开始,全国集资搞了10大项千禧工程,多数人只悉其中之一----伦敦的“千禧年大桥”。其实这10项工程中有3项是植物学方面的项目:即(1)邱园的“千禧年种子银行;(2)康和郡建立的“伊甸园”,投资1亿多美元建成的几个大人工气候温室,收集了世界重要经济植物,2001年便有200万人参观;(3)在威尔斯新建一植物园。英国人对植物资源保存如此重视,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建国以来已建有140个大小植物园,但投资过亿的项目很少,1999年国庆50周年,北京市植物园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一个大温室;上海也有投资过亿建立的大温室;去年12月16日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领导共同签署了各投资1亿元在3年内共建华南植物园的协议。
  要建好植物园,解决土地、经费等硬件固然重要,但解决领导、建园方针政策、培养有事业心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等软件更为重要。邱园的成功便说明了这点。笔者衷心希望我国植物园工作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祖国种质保存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2003.7.1于香港山青阁)

           


如需获得详细信息,请联系:
深圳仙湖植物园
深圳莲塘仙湖路160,518004
电话: +86-755-25738430
传真: +86-755-25722184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